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内层脉络膜纤维化:慢性CSC在OCT上的Biomarker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种影响黄斑区的自限性疾病,其特征是视网膜下液(SRF)形成,可伴有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离。SRF通常可自行消退,或可通过一些干预措施快速消退,但仍有一小部分患眼可能会发展为慢性或复发,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由于从急性转变为慢性CSC的病例较为少见,目前认为急性和慢性CSC可能是不同的疾病实体。急性与慢性CSC的鉴别不应依靠发病的时间,而是应该以疾病的多模式影像学(MMI)特征为主要依据。因此早期发现慢性CSC有助于预测疾病预后并采取积极的管理措施。
目前慢性CSC的MMI生物标志物有:
· 自发荧光(AF):广泛的多发病灶;
·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广泛的透见荧光伴流水带;
·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脉络膜大血管扩张伴通透性增强;
· OCT:弥漫浅SRF、浅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PED)、弥漫性视网膜内囊样改变、视网膜内高反射点、视网膜外层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视网膜下瘢痕形成和 RPE 萎缩等。
但考虑到CSC主要是一种脉络膜疾病,详细分析其脉络膜病变特征是必要的。目前主要的脉络膜病变特征包括厚脉络膜血管的存在和内层脉络膜变薄。近期,一篇发表在AJO上的病例系列描述了一种被称为内层脉络膜纤维化(Inner Choroidal Fibrosis,ICF)的慢性CSC生物标志物,其在OCT上表现为内层脉络膜中的特异性高反射病灶,可能与慢性CSC的严重程度相关。
病例1:

A,C:彩色眼底照相表现为双眼黄斑鼻侧到中心凹的黄灰色视网膜下病变。B,D:AF表现为明显的自发荧光减弱。E,G:FFA晚期显示病变区域低荧光,伴周围RPE透见荧光。F,H:ICGA表现为病变区域低荧光。I, K:OCTA表现为病灶部位血流缺失。J, L:OCT表现为内层脉络膜中特异性的高反射病变(*),将外层脉络膜血管向外推。左眼伴局灶性脉络膜凹陷。
病例2

A:右眼的彩色眼底照相表现为中心凹下方的灰黄色病变,周围RPE改变。B:FFA晚期显示病变区低荧光。C:随着造影时间延长,病变区染料着染,荧光逐渐增强。D:AF表现为自发荧光减弱。E:ICGA早期呈低荧光。F:ICGA中期持续存在低荧光表现。G:OCT显示 RPE 和 Bruch 膜之间存在特异性的高反射病变,位于中心凹下方,将扩张的厚脉络膜血管向外推。可见较浅的局灶性脉络膜凹陷。H:OCTA的脉络膜层显示血流空洞和成熟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网。
内层脉络膜纤维化(ICF)在眼底彩照上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下灰黄色病变。其在OCT上最好识别,表现为内层脉络膜的特异性高反射区域,该区域将周围的厚脉络膜血管向外推。对应的ICGA上则表现为低荧光病灶,OCTA上为血流缺失。ICF的存在可能会被认为是一种疾病严重程度的标志,但这种结论仍需大量的样本和研究来支持。
参考文献
1. NK Sahoo, J Ong, A Selvam, et al.Longitudinal follow-up and outcome analysis in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Eye, 37 (4) (2023), pp. 732-738
2. G Nkrumah, M Paez-Escamilla, SR Singh, et al. Biomarkers for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Ther Adv Ophthalmol, 12 (2020)
3. Hansraj S, Chhablani J, Behera UC, Narula R, Narayanan R, Sahoo NK. Inner Choroidal Fibrosis: A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Biomarker of Severity in 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Am J Ophthalmol. 2024 Aug;264:17-24.